第142章 建国开元(1/2)

朱元璋,这位大明帝国的缔造者,就在儿子的国都里住了下来。

他每天坐在轮椅上,被沐春推著,穿行於城市的大街小巷。

他不去宫里,也不见官员,只是看。

他看到三层楼高的纺织厂里,雪白的布如瀑布般被生產出来,运往港口,装上巨轮。

又看到一座座学堂里,不仅有男童,还有女童,他们朗读的课本里,除了经史子集,还有一门叫做“格物”的学问,教他们认识星辰,海洋,草木,钢铁。

朱元璋又让沐春推著他去了城郊的军营,士兵们在泥水里翻滚,练习著一种他从未见过的队列和战术。

士兵的伙食里顿顿有肉,脸上洋溢著一种大明军队里罕见的彪悍和自信。

他甚至亲眼看到,一个金髮碧眼的西洋人,因为在酒馆里殴打大夏百姓。

被巡街的捕快当场用铁链锁了。

隨后扭送到衙门里,按律判了三个月的苦役,没有丝毫通融。

这里的规则,简单,直接,且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朱元璋沉默地看著,心中的惊涛骇浪,反而化作期待。

他想看看,这个儿子,到底能把这条路走多远。

时间,就在这种平静的观察中,悄然流逝。

而一场足以震动整个东亚乃至世界的风暴,正在上京城酝酿。

建国大典最终竟是在朱元璋的催促之下,到了。

这一天,天还未亮,整座京城就已经甦醒。

城南,一座新落成的祭天台巍然耸立。

此台不用夯土,而是以巨大的岗岩条石砌成,通体呈灰白色,共分三层,高九丈九尺,形制古朴宏伟,却又与大明圜丘坛的风格迥异。

祭台的最顶层,没有繁复的雕栏玉砌,只有一尊巨大的青铜方鼎,鼎身上刻著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图样。

天色微明,祭天台下的广场上,早已人山人海。

最前方,是身穿崭新官服的大夏文武百官。

蓝玉,刘观,等人肃立在前,神情激动。

在他们身后,是来自南洋各地的国王,苏丹和部落首领。

从汶莱到苏禄,从暹罗到满者伯夷,这些昔日桀驁不驯的土著君主,此刻都穿著大夏赐予的官服,恭恭敬敬地站著,连大气都不敢出。

再往后,是上京的军民代表,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商旅使节。

他们肤色各异,服饰五八门,却都用敬畏和好奇的目光,注视著那座高台。

而在广场最前方,一个搭建起来的观礼高台上,只摆放著一张轮椅。

朱元璋就坐在那里,身边站著的沐春。

“…真是…”

沐春嘴唇哆嗦著,喃喃自语。

他看到了,在那祭天台下,一队身穿飞鱼服的卫士,簇拥著一个身影。

那人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玄色十二章纹袞服。

那是龙袍!

是大明天子祭天时才能穿的最高礼服!

朱桂,要在他这个大明皇帝的面前,穿著龙袍,祭天登基!

沐春看著朱桂,对於自父亲起就受天恩的他来说,有些不能接受。

可他一抬头,看到了朱元璋的侧脸。

老人只是平静地看著,那双浑浊的眼睛里,没有愤怒,没有阻止,甚至有点期许?

吉时已到。

悠长而苍凉的號角声响起。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朱桂迈开脚步,独自一人,向著那高高的祭天台走去。

他走得很稳,每一步都踏在石阶的正中。

玄色的龙袍在他身后拖曳,晨光中似闪耀著光般。

他感受到了身后那数万道目光。

有蓝玉等人的狂热与崇拜,有土著国主的敬畏与臣服,有百姓的爱戴与期盼。

他更感受到了,来自观礼台上,那道最特殊的目光。

那是他父亲的目光。

朱元璋就坐在那里,看著自己的儿子,穿著和自己一样的龙袍,一步步走向那个本该独属於自己的祭天之台。

他戎马一生,杀兄屠侄,將所有潜在的威胁都扼杀在摇篮里,唯独对这个儿子,看走了眼。

自己的儿子確实没想过造反,他只是看不上那张龙椅。

没想过夺嫡,只是自己另起炉灶,建了一个比你家更大的宅子。

现在,他甚至当著你这个老家主的面,举行新宅落成的典礼。

朱元璋忽然很想笑。

他想起了当年在鄱阳湖,陈友谅自称皇帝,双方隔湖对峙。

那时的他,心中只有不屑和杀意。

可现在,看著自己的儿子做著同样的事,他心中涌起的,却是一种骄傲,甚至是欣慰。

老朱家的种,就该是这样。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这天下独一份的!

九十九级台阶,朱桂走完了。

他站在了祭台之巔,站在了那尊巨大的青铜方鼎前。

他转过身,俯瞰著脚下黑压压的人群,俯瞰著远方那座由他一手缔造的城市,以及更远处那片一望无际的蔚蓝色海洋。

一股前所未有的豪情,在他胸中激盪。

他没有立刻开始。而是將目光投向了观礼台上的父亲。

父子二人的视线,在空中交匯。

一个坐在轮椅上,代表著一个庞大陆地帝国的过去与现在。

一个站在祭台之巔,代表著一个全新海洋文明的未来。

无需言语,这一刻,便是交接。

朱桂缓缓收回目光,从身旁侍立的刘观手中,接过一卷早已写好的祭文。

他深吸一口气,用洪亮而清晰的声音,向著苍茫的天地,宣读起来:“皇天后土,日月为鑑。华夏苗裔,朱氏桂,今立於南洋之上,告於天地……”

祭文的开头,中规中矩。

但接下来的內容,却让所有听得懂汉话的人,都心神剧震。

“自轩辕初祖,开闢鸿蒙,我华夏先民,繁衍生息於中原大地。”

“然,天地广阔,非止九州。”

“四海之外,尚有无垠之疆。”

“今,朱桂率华夏子民,拓土於南洋,建国於斯。国號『大夏』,取『华夏』之意,以继先祖之志。”

“凡大夏之土,无分汉夷,无分贵贱,皆为国民。”

“我大夏,当以工商立国,以科技强军,以律法治世。”

“扬帆四海,播吾华夏声威於万国。”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大夏臣属,皆沐华夏天光!”

没有君权神授,没有奉天承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