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交公粮与集市(1/2)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第二天早上六点,陈建伟准时被大喇叭里传来的歌声叫醒。
开门来到院子里,天才刚开始蒙蒙亮。
这时候,母亲何秀丽已经做好了早饭。
“妈,这么早啊?”
“早哪样,你爹和二毛、三毛都已经先去乡上了。”
何秀丽没好气的看了大儿子一眼,又朝院子里喊道:
“满崽,快起来了,吃了早饭,把牛放出去看半天,我们都要去乡上交公粮呢。”
正吃早饭的时候,陈昌富和老二建军挑著空箩筐一起回来了。
老三建业被留在粮站附近,看守已经挑去的粮食,早饭还得让家里人下一趟顺带著送去。
吃完早餐出门,附近也已经有三三两两的村民,各自挑著满满的粮食朝西边县道方向走去。
陈家村共有五个组,分为三个自然寨。
一组在县道以西,中间隔了一片农田。二组三组则紧靠著县道以东方向。
陈家所在的四组和紧挨著的五组,则是距离县道有半里至一里地左右。
陈家村的村名,就来源於四组五组所在的陈家寨。
其他三个组,多为杂姓,其中以白岩乡分布最广的杨姓为主。
陈家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家都姓陈,祖上並不是本地人,听老一辈人所说,乃是七八代之前,两个陈姓兄弟从外地逃难而来。
经过一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如今的陈家人已有两百余户,一千多人。
而整个陈家村,也才不到四百户,总人口不到两千。
出了寨子,走过几条田坎,就到了村小边上,也进入了二组三组地界。
如今的村小,只有两排石头盖的大瓦房,从学前班到五年级,包括老师们的办公室,全部挤在里面。
记忆中,好像是一直到94年,还是95年,村小才改建为一栋两层楼房,孩子们终於能够在拥有玻璃窗,和墨绿色玻璃黑板的教室上学。
村小大门口,一条简易泥土路往西延伸百多米,连接在了南北走向的县道上。
再过几年,陈家寨两个组的村民们,有感於交通的不方便,会沿著这条泥土路,顺著村小下方的农田,修建一条通往寨中心的简易公路,宽度仅有三米不到。
但这也足够让大中小型车辆,都能顺利的驶入到寨子里面。
至於修路所侵占的农田,则由村集体予以弥补。
这几年,村里陆续有几名教师转公办,隨后將家人的户口都转为居民(农转非),他们在村里的田地,则由村集体收回。
这年头,可没有什么城里人羡慕农村人的说法,非农户口所享受的待遇,远非农业户口能比。
也正因为如此,虽然大家对於子女读书並不重视,但一旦孩子成绩拔尖,那是倾家荡產都得支持读下去。
因为子女一旦考上中专或者是大学,那就板上钉钉已经成为公家人,捧铁饭碗了。
这个年代,中专和大学都是包分配工作的。
到了县道上,忽然就感觉人一下多了起来。
整条石子路上,隔三差五就是挑著稻穀往北赶的村民,互相熟悉的还一边走一边交谈,討论著最近村里的时事。
陈建伟就清楚的看到,前面几个大妈刚刚还说得热火朝天,等看到他们家人从后面走上来,立刻就停止了討论。
猜都不用猜,內容肯定是昨天陈家发生的大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