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十万人同心(1/2)

济州港码头,三位书生一起向刘子敬躬身,“多谢峨眉峰大人搭救江阴闔城百姓。”

刘子敬一一扶起,郑重还礼。

“丽亨、拱辰、培卿,你们皆忠义之辈,为我华夏之脊樑。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江阴一战,打出了我华夏的骨气,某敬佩万分。”

这三个领导江阴抗清的书生虽然其实也是復社成员,却都级別不高,甚至没见过冒辟疆这个復社魁首。

但关键时刻振臂一呼,率领江阴十多万百姓,抗住了二十万清军,二百多门火炮的围攻,杀伤清军数万人。

阎应元、陈明遇、冯敦厚这三个本来应该名不见经传的推官一类的小官,因此名標青史,江阴城头也掛上了“忠义之邦”的匾额。

原来城头的匾额毁於倭寇入侵,现在的匾额,乃后来常公亲题。

如果没有黄蜚率联合舰队的搭救,江阴的抵抗会持续到八十一天,这固然有江阴百姓“人心齐,民性刚”的原因,三位书生的组织能力也绝对是拔群的。

黄宗羲从刘子敬身后转了出来,上前一步,“三位英雄辛苦了,这船上十万百姓,你们挑出富户带下船,剩下的不用下船折腾,我就直接带走了。”

黄宗羲名气很大,阎应元认识他,但他不解,“这是何意?”

黄宗羲给他解释,“长平国所在的象林县只能容纳三十万百姓,移民有六十万,钦差大人派我带另三十万移民去婆罗洲拓土殖民。”

“天地会在婆罗洲的政策与象林县不同,目標是百姓同进同退,人人如龙,这样呢,富户就没有特权了。诸位皆是抗清功臣,不必跟著去婆罗洲吃苦,富户留在象林县更適合些。”

阎应元一甩袍袖,“江阴並无富户,所有子民团结一心,正应该同进同退,我们愿意集体跟黄大人去婆罗洲。”

旁听的刘子敬都奇怪了,江阴怎么会没有富户呢?那个来求救的程壁不就是什么江阴首富。

阎应元一脸悲愤,“江阴闔城百姓同心协力,不论贫富,皆不愿剃髮易服。十万人同心弒敌,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两个多月来,江阴抗住了二十万清军的围攻,能做到这个地步,江阴所有的资財都已经聚集到了一起。”

“围城中,江阴一共有火药三百瓮,铅弹子千石,大炮百座,鸟枪千张,钱千万贯,絮帛千万端,酒千坛,水果万钟,豆千缸,料草千万束,盐万斤,铜铁器万枚,牛千头,猪羊千只,乾鱼千包,蔬菜千畦,皆是公產。”

“与清军的战斗中,无论贫富,皆捨生忘死,战死壮丁七万多人,两个多月的同心协力,江阴人已经拧成了一股绳,正適合黄大人主张的人人如龙。”

“我们三人愿加入天地会,供黄大人驱策调遣,为这些跟在下生死与共过的百姓做事。”

刘子敬和黄宗羲都懂了,江阴的誓死抵抗,让江阴人团结了。

围攻江阴的清军,开始是降將刘良佐率领的镶黄旗汉军三万人。因为攻击不利,多鐸派了多罗贝勒博洛、尼堪,恭顺王孔有德增援,总兵力达到二十万。

江阴靠老百姓组成的壮丁,不但抵抗住了二十万清军的围攻,甚至主动出击劫营,诈降诱敌深入什么的都干过,杀伤了清军好几万,这里面甚至包括博洛、尼堪率领的几千“真韃”。

黄宗羲大喜。自己要带人去婆罗洲殖民,肯定会跟当地的土著衝突,需要的就是抱团、有血性的子民。

江阴的老百姓经过战火的考验,接近十七八万人只剩下这十万,已经达到了全民皆兵、十万人同心的程度,这是最適合去殖民的团体啊。

这三位书生意气昂扬,能力出眾,愿意加入天地会,追隨自己,显然会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对在婆罗洲的垦殖成功,黄宗羲更有信心了。

“好,来自江阴的老百姓我全要了,不必下船,这边我选出二十万贫困百姓登船后,立刻出发。”

黄宗羲这次带来了一百多追隨他的天地会激进士子,开始组织移民登船。

参与组织的,还有一千二百火枪兵。这些兵来自陈子龙这几个月在移民中选练出来的兵马的一部分。装备刘子敬最早在京城打造的二百鸟枪,在佛山採购的一千斑鳩脚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