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琼林(1/2)

学员到齐,课程开始。十六名新学员整齐地坐在讲堂里,神情认真又期待。

陈子壮坐在讲台上,陈邦彦、陈子升陪在两边。

“诸位今日进入琼林別院,要明白我们的宗旨:明体达用,知行合一!”陈子壮开门见山。

“前几日讲了『格物致知』,是根本方法。今天,就讲怎么去做!阳明先生说『知行合一』,这个『知』不是空想,是从『格物』的『行』中来的。格物的关键,首先在於『观察』,要细致入微,弄清原理。比如农民用的锄头。”

他举起一把旧锄头,刃口微卷,木柄光滑。

“看它的形状,锄刃为什么是这个弧度?锄柄为什么是这个长度?粗细如何?看它的材质,是什么铁打的?火候怎样?看它的用法,农民怎么握?怎么发力?深耕和浅种,用力有什么不同?这锄头好用在哪?又有什么不足?”

学员们屏住呼吸,从没想过一把普通的锄头还有这么多学问。

“这是格物的第一步,观察记录,要详细真实,不怕麻烦。”

陈子壮布置作业,“从今天起,你们每人选一种本地常用农具,比如锄头、镰刀、犁、耙,观察它的形状、材质、用法、优缺点,图文並茂记下来。三天后交给令斌先生批阅。”

“学生明白!”学员们齐声应答。

午饭后,別院的学员们三三两两,拿著纸笔走向田间。

张家玉蹲在一个老农身边,仔细观察他挥锄挖土,一边问一边飞快记录。

“老伯,这锄柄要是短点,是不是更省力?”

“后生,短了使不上劲!想挖深土,反而更费劲!”

“那这锄刃,为什么不造得更宽点?”

“宽了容易黏土,甩不掉,更累人!”

另一个学员李德贤跟著一个犁田的汉子,仔细看木犁的结构,在纸上画图。

乡亲们见这些读书人不再整天念书,反而下田问问题,甚至亲手试试,都觉得新鲜。

“琼林书院的先生们,教的是真本事!”

“这才是懂我们庄稼人的读书人!”

……

到了腊月,岭南虽然没有北方冷,但也起了寒风,有些萧瑟。

这一天,庄头陈忠屋里挤满了人,个个愁容满面,唉声嘆气,几个老佃户更是眼泪直流。

“陈管事,您得给我们做主啊!”一个老农跪地哭诉,手里紧紧攥著一张盖红印的纸条。

“赵四爷派人催租,比往年多收三成!还说提前收清,这寒冬腊月,缸里剩的粮都快没了,我们拿什么交啊!”

“朝廷的正税我们认!可这没理由的加派,还要提前,不是要我们的命吗?赵四咬定是县衙的命令,说什么府库亏空,剿匪要加餉,我们小老百姓,哪懂这些!”

大家纷纷诉苦,声泪俱下。

陈忠脸色铁青,强压怒火:“乡亲们先起来,我这就去报告老爷。”

陈子壮听完陈忠的报告,神色平静,手指轻轻敲著桌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