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旧巷凿梁嵌绣史,暗镜藏锋护传承(2/2)

苏婆婆从布包里掏出块刚绣好的符號小样,递到周明手里:“周警官,你要是不嫌弃,这个给你掛在警车上,保平安。”小样是用金线绣的“苏”字,背面衬著桑蚕丝,摸起来软乎乎的。

周明接过小样,小心地放进衝锋衣口袋,指尖碰到里面的《文物保护法》手册,声音软了些:“谢谢苏婆婆。监控我帮你装,装在高处,不容易被发现。”她踩著凳子往门框上钉摄像头,衝锋衣的下摆扫过修復台,林砚突然注意到她袖口的磨损处,又多了道小口子,像是被什么勾到的——他悄悄记在心里,昨天网购的衝锋衣已经发货,应该快到了。

等监控装好,天已经黑了。林砚打开工作室的灯,是盏老式的马灯,掛在梁木上,暖黄的光洒在修復台、绣绷和墙上的拓片上,把整个屋子照得格外温馨。漕瀆的水声从窗外传来,混著隔壁王叔收摊的捲帘门声,还有苏婆婆穿针的“嗒嗒”声——她正坐在绣绷前,继续绣“漕瀆渔舟图”,金线穿过布面,留下一道极细的亮痕。

“以后这就是咱们的工作室了。”夏晓雨靠在老木柜上,手里拿著个刚做好的书籤,是用围巾的边角料做的,上面绣著个小小的帐本符號,“等下次再做文创,咱们就能在这儿染布、绣活,不用再在漕瀆边风吹日晒了。”

周明看著屋里的一切,又看了眼门口的监控,语气里带著放心:“泽家要是敢来,监控肯定能拍到。你们有情况,隨时给我打电话。”她转身要走,林砚突然喊住她:“周队,你等一下。”他从布包里拿出包刚染好的靛蓝色丝线,“这个给你,补衣服用。你袖口磨破了,用这线缝,顏色和你衝锋衣差不多。”

周明愣了一下,接过丝线,指尖捏著柔软的丝线,突然觉得心里暖暖的。她低头看了看袖口的磨损,又看了看林砚认真的眼神,点了点头:“谢谢。我走了,你们锁好门。”

警车的尾灯消失在巷口时,林砚关上门,转身看著屋里的一切——老梁木的樟香、青黛色的布帘、墙上的帐册拓片、苏婆婆手里的绣针,还有角落里闪著红灯的监控。他摸了摸口袋里的银质绣针,针尾的“苏”字在灯光下泛著微光。

苏婆婆放下绣针,走到修復台前,看著上面的青釉碟,眼里泛著泪:“太奶奶要是知道,咱们有了自己的工作室,肯定高兴。以后,咱们就在这儿传手艺,让更多人知道苏氏苏绣。”

林砚点点头,走到窗边,看著漕瀆上的月光。他知道,这15㎡的小铺子,不只是个工作室,更是苏氏传承的根——从光绪年的老梁木,到陈老的针法,从周明的监控,到他们手里的绣针,每一样都藏著守护的决心。以后,这里会有染布的香气,会有绣针的“嗒嗒”声,会有来来往往的人,听他们讲苏氏的故事,学湖州的老手艺。

夏晓雨突然想起什么,掏出手机:“对了,湖州小锦说下次直播,要在咱们工作室拍!让粉丝看看咱们的老木料和绣活!”

苏婆婆笑著点头,又拿起了绣针:“好啊,我把『漕瀆渔舟图』绣完,直播时给大家看真正的水色针法。”

马灯的光晃了晃,把三个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和帐册拓片、苏绣小样叠在一起,像一幅最温暖的非遗传承图。林砚知道,工作室只是开始,以后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只要他们守著这手艺,守著这初心,就不怕泽家的破坏,不怕传承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