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票决(1/2)

决赛最终轮的投票环节。

舞台中央的电子投票屏泛著冷光,5位评委的名字与专业领域清晰列著——省博物馆赵研究员(苏绣文物研究)、民间老绣娘吴婆婆(苏氏针法传人)、湖州非遗中心张主任(非遗管理)、省非遗协会孙会长(传统工艺评审)、陈教授(文物修復专家,师从故宫修復大师,专攻清代纺织品修復)。

台下观眾席上,苏桂兰攥著太奶奶传下的蓝布,指节泛白,银鐲子在膝盖上磕出细碎的慌响;夏晓雨举著“苏氏非遗加油”的应援牌,高马尾上的青灰髮带被手汗浸得发潮,视线死死钉在投票屏上;周明坐在媒体席后排,指尖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目光却没离开张主任——对方左手放在桌下,手机屏幕偶尔亮起,显然还在和泽家传递消息。

王老师坐在观眾席角落,刘梅耷拉著肩膀,眼底却藏著一丝侥倖。

大屏幕下方的直播弹幕早已刷屏,“林砚冲”“別让暗箱操作毁了非遗”的评论不断滚动,在线人数的数字跳得越来越快,当突破“55万”时,全场响起一阵压抑的惊呼——这么多人盯著,谁也不敢太明目张胆。

“最终投票规则:评委票1票折合20分,现场+线上观眾票1票折合1分,总分高者获『全国非遗鉴宝直播大赛冠军』。”主持人的声音透过音响传开,“现在开始评委投票!”

全场肃静!

第一位举投票器的是赵研究员,她几乎没有犹豫,“林砚”的名字立刻在屏幕上亮起:“林砚对苏氏藏物符、手工金线的细节鑑別,比博物馆的文物报告还细致,是把非遗手艺融进了鉴宝,这才是我们要找的传承人。”

第二位是吴婆婆,她颤巍巍地按下按钮,同样投给林砚:“这孩子绣的『水色针』,和我师父当年教的分毫不差,连符號末笔的倾斜角度都记著,比我这老太婆还用心,苏氏非遗不能没有他。”

前两票落地,林砚暂时领先,夏晓雨激动得差点把应援牌甩出去,苏桂兰的眼泪终於没忍住,顺著脸颊往下流。可下一秒,张主任拿起了投票器,他顿了三秒,指尖在“林砚”按钮上悬了悬,最终按下了“李老”(本轮竞爭对手,省文物商店退休鉴宝师):“李老从事鉴宝40年,对清代纺织品的年代判断更依赖传统標尺,经验更稳妥,综合考量更优。”

台下瞬间响起小声的议论,弹幕里“张主任不对劲”的评论刷得飞快。紧接著,孙会长也投了李老,理由含糊:“传统鉴宝更看重资歷,李老的报告更符合常规评审逻辑。”

现在,5票已投4票,林砚2票、李老2票,最后一票,全落在陈教授身上。

陈教授慢慢拿起投票器,他戴著金丝眼镜,指尖因常年握修復针而留著细微的茧子,目光先扫过台上的林砚,又落在桌前的鑑別报告上——上面记著林砚找出的“机器纺线活毛差”“符號末笔反向”,旁边还附著他用红笔標註的“细节可验证,符合纺织品老化规律”。

全场鸦雀无声,连弹幕都慢了下来。陈教授的喉结动了动,最终按下了“李老”的按钮,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开,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犹豫:“李老对清代纺织品的纤维检测方法更传统,与我早年学的修復逻辑更贴近,林砚的方法虽新,但部分细节仍需长期验证。”

投票屏瞬间定格:“评委投票:林砚2票(40分),李老3票(60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