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货备春潮,驛路风来待启行(1/2)

第235章 货备春潮,驛路风来待启行

清晨的雾气还没散尽,清溪村的石板路上就响起了脚步声。建业带著五个后生扛著竹篾片往竹编坊走,竹片上还沾著露水,在晨光里泛著青白色的光;晓梅领著绣娘们挎著竹篮去后山采桃,篮沿上搭著的布巾绣著缠枝莲,隨著脚步轻轻晃悠;张奶奶的厨房烟囱最先冒起烟,姜枣膏的甜香混著柴火的气息,顺著风飘得满村都是。

许朗刚走到祠堂门口,就见傻柱推著辆独轮车从镇上回来,车上装著两百斤红和五十斤糯米,车辕上还掛著个布包,里面是给孩子们买的麦芽。“许朗哥!铺掌柜说这红是今年的新,比去年的更甜!”傻柱把车停在厨房门口,抹了把脸上的汗,“他还说要是咱以后常买,能再便宜些,我跟他约好了,下个月再去拉三百斤。”

“做得好。”许朗帮著把红搬进厨房,就见张奶奶已经把红枣和生薑都准备好了——红枣堆在竹筛里,个个饱满通红;生薑切成了细丝,装在陶盆里,散发著辛辣的香气。几个老婆子正围著桌子剥红枣核,手指翻飞间,枣核纷纷落在竹篮里。

“许朗来了,”张奶奶拿起一块红掰了掰,红质地紧实,断面泛著光泽,“这新看著就好,熬出来的姜枣膏肯定更甜。你放心,我跟这几个老姐妹合计好了,白天熬膏,晚上让绣娘们帮忙装瓶,保证赶在马帮来之前把货备齐。”

许朗看著桌上堆得像小山似的原料,心里踏实不少。他想起兰州商號信里说的“三倍市价”,又算了算成本——红、红枣、生薑加起来不过百两银子,却能卖出三百两的价钱,这生意稳赚不赔。更重要的是,一旦姜枣膏在西域打开销路,往后清溪村的货就能源源不断地往那边送。

“张奶奶,熬膏的时候多放些生薑,”许朗叮嘱道,“西域那边气候冷,生薑多些更暖身,波斯客商肯定喜欢。对了,装膏的瓷瓶我让李掌柜捎了两百个,今天下午就能到,到时候让傻柱去码头接货。”

“哎,知道了。”张奶奶笑著点头,手里的动作没停,“我还准备在膏里加些桂蜜,去年秋天晒的桂还剩不少,加进去更香,保管波斯人吃了还想吃。”

从厨房出来,许朗往竹编坊走去。刚到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沙沙”的篾条声,建业正坐在竹凳上,手里的篾条像活过来似的,在指尖翻飞几下,就编成了桌子的边框。几个后生围在旁边学,手里的篾条却总不听使唤,要么编歪了,要么断了,急得额头直冒汗。

“別急,编的时候手要稳,篾条要拉紧。”建业停下手里的活,手把手地教一个后生,“你看,先把横篾固定好,再顺著竖篾往上编,每编一圈都要用力压一压,这样编出来的桌子才结实。”

那后生跟著建业的动作试了试,果然比之前好多了。许朗站在门口看著,心里很是欣慰——建业不仅自己手艺好,还愿意毫无保留地教別人,再过些日子,村里说不定能多出几个竹编能手。

“许朗哥,你来了。”建业看见许朗,放下手里的篾条,“客栈房间的桌子已经做了八套,椅子做了十二把,我按你说的,在桌面上编了桃纹,你看看怎么样?”

许朗走过去,拿起一张刚编好的桌子。桌面的桃纹编得栩栩如生,粉色的篾条做瓣,绿色的做萼,连蕊都用黄色的细篾条编了出来,阳光透过篾条的缝隙,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影。“做得太好了,”许朗讚嘆道,“比我想像的还好看。等客栈开业,客人见了肯定喜欢,说不定还会特意买几张带回家。”

“真的吗?”一个后生眼睛一亮,“那我可得编得再精致些,以后也能像建业哥一样,编出能卖钱的好东西。”

“当然是真的。”许朗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要你们好好学,以后不仅能编桌子椅子,还能编竹篮、竹筐、竹灯笼,咱清溪村的竹编手艺,以后就要靠你们传下去了。”

(请记住101??????.??????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后生们听了,都干劲十足,手里的篾条编得更起劲了。建业笑著对许朗说:“许朗哥,我还琢磨著编几个大竹筐,用来装马帮的货。普通的竹筐怕不够结实,我用双层篾条编,再用麻绳加固,保证路上不会散架。”

“好主意。”许朗点头,“马帮的货多,得编二十个大竹筐,再编些小竹篮,用来装胭脂盒和绣品。你要是人手不够,跟我说,我再让几个后生过来帮忙。”

“不用不用,”建业摆摆手,“我跟这几个兄弟加把劲,三天就能编好。对了,仇先生说客栈大堂的柜檯要用楠木做,我昨天去后山砍了几根好楠木,今天下午就让工匠开工,保证月底前做好。”

许朗刚走出竹编坊,就看见沈文轩提著个锦盒匆匆走来,脸上带著兴奋的神色。“许朗兄!好消息!”沈文轩把锦盒递给许朗,“苏州绸缎庄掌柜来信了,说愿意先预付五百两银子,订一百幅绣品,还说要是绣品好,以后每月都订两百幅!”

许朗打开锦盒,里面果然有一张银票和一封信。信上写著,绸缎庄掌柜在苏州的富户圈里宣传了清溪村的绣品,不少人都想预订,尤其是绣著清溪春景和苏州园林的帕子,最受欢迎。“五百两!”许朗心里一阵激动,这可是村里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订单,“晓梅她们知道了,肯定高兴坏了。”

“可不是嘛!”沈文轩笑著说,“我已经让人把绸缎庄要的绣品图样送过去了,晓梅姑娘说正好用新到的云锦缎绣,保证让苏州的人满意。对了,我还带了些苏州的绣针,比之前的更细,绣出来的纹更精致,等会儿给绣娘们送过去。”

两人正说著,就见码头方向传来船笛声。傻柱跑过来喊道:“许朗哥!李掌柜的船到了,拉著瓷瓶和笔墨呢!”

许朗和沈文轩连忙往码头走去。只见一艘大船停靠在“清溪渡”石碑旁,船上的伙计正忙著卸货,一箱箱瓷瓶和笔墨被搬上岸,堆在青石板上。李掌柜的管事从船上跳下来,手里拿著帐本,笑著迎上来:“许东家,沈公子,这是您要的两百个瓷瓶和五十套笔墨,都在帐本上记著呢。另外,李掌柜让我给您带个口信,说洛阳的牡丹已经开了,让您有空去看看,顺便商量一下往开封送货的事。”

“替我谢谢李掌柜。”许朗接过帐本,核对无误后,让傻柱带著后生们把货搬回客栈的储藏室。他拿起一个瓷瓶看了看——瓷瓶是白色的,瓶身上没有纹,正好用来装姜枣膏,等装完膏,再让绣娘们在瓶身上贴张绣著桃的贴纸,既好看又方便。

“许朗兄,你看这瓷瓶怎么样?”沈文轩拿起一个瓷瓶,对著阳光照了照,“质地细腻,透光性也好,装姜枣膏正好,客人打开瓶子就能看见里面的膏体,看著就有食慾。”

“確实不错。”许朗点头,“等姜枣膏装好了,再用红布把瓶口封上,系个蝴蝶结,看著更喜庆。马帮的兄弟带著这样的货去波斯,肯定能卖出好价钱。”

正说著,仇先生拄著拐杖走过来,手里拿著张图纸。“许朗,你过来看看,客栈二楼的栏杆我又改了改。”他把图纸铺在箱子上,指著上面的图案,“之前说雕鱼纹,我觉得太单调了,不如雕些鱼和莲,取『连年有余』的意思,再在栏杆上刷层清漆,既好看又耐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