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淬火成钢(1/2)

轧钢厂的春天来得格外迟,料峭的寒风依旧裹挟著钢铁的气息,但仓库——这座特殊的“熔炉”里,却燃烧著前所未有的炽热希望。三个月,如同白驹过隙,却又漫长得如同一个世纪。在钱教授科学之光的照耀下,在路白近乎偏执的统筹下,在仓库小组和那群以命相搏的工人们拼死的坚持下,在杨厂长四处奔走的斡旋下,“轧钢防护膏”的优化与標准化,如同淬火中的钢坯,经歷了千锤百链,终於到了出炉检验的时刻。

仓库一角,那个由简易仪器构成的战地实验室,如今成了整个项目的核心。灯光彻夜长明,记录本堆积如山。钱教授的学生们早已褪去了初来时的书卷气,脸上带著与工人们相似的油污和疲惫,眼神却更加锐利自信。他们用最简陋的设备,榨取著最精確的数据:

废渣粉活化工艺:最佳煅烧温度锁定在475±5°c,保温时间精確到分钟。活化后的高岭土成分含量、比表面积、吸水性等关键指標被反覆测定,建立了严格的原料验收標准。

赤铁矿粉应用:確认了其微弱的广谱抑菌作用(主要针对常见表皮细菌),並初步推测其机理为氧化铁表面的催化氧化作用。最佳添加比例確定为1.2%-1.5%(重量比),既保证效果,又避免过多影响膏体物理性能。

“物理防护膜”机理与优化:

通过流变学测试,明確了膏体在体温下呈现理想的“剪切变稀”特性(易涂抹)和足够的“屈服应力”(抵抗重力/轻微活动变形)。

优化了搅拌工艺(转速、时间、桨叶形状),最大限度破坏高岭土颗粒团聚,使其均匀分散形成稳定的三维网络结构,显著增强膏体的內聚力和粘弹性。

探索並验证了添加微量(0.3%)榆树皮残留胶作为天然流变调节剂的可行性,进一步提升了膏体的抗下垂性和持久粘附力。

標准化工艺流程:从原料筛选、预处理(破碎、煅烧)、精確配料、搅拌工艺(时间、温度、转速控制)、冷却分装、到成品检验(外观、粘度、ph值、抑菌圈初步测试),形成了一套完整、可重复、可量化的操作规程(sop)。每一步都有明確的操作要点和质量控制节点。

效果验证:在卫生所配合下,建立了更系统的使用反馈记录。数据清晰显示,优化后的“轧钢防护膏”在保护创面、减少摩擦、控制浅表感染、促进乾燥结痂方面效果显著,尤其对褥疮、擦伤、轻度烫伤等有突出效果。虽然对深部炎症和系统性疾病无效,但其明確的物理防护定位和价值得到了充分证明。

这份沉甸甸的技术报告,凝结著科学智慧与工人血汗。它不是精美的论文,而是写在粗糙厂用信笺和实验记录本上,沾著油污和汗渍,却字字千钧。报告最后,附著一张成本核算表:原料几乎全部来自厂內废料,仅有人工和少量燃料成本,每公斤成本低廉到令人难以置信。

部里的验收会,定在轧钢厂礼堂。

这一天,礼堂被布置得简单而庄重。主席台上方掛著红底白字的横幅:“轧钢厂『轧钢防护膏』技术成果匯报暨应用评估会”。台下,坐著工业部相关司局的领导、专家组成员(包括曾质疑路白的吴教授)、工业大学代表(钱教授亲自坐镇),以及轧钢厂的主要干部。气氛肃穆而凝重。这不仅仅是对一款“土药膏”的评判,更是对轧钢厂生死存亡的裁决。

路白站在讲台前。他换上了那件赴京时的深蓝色中山装,洗得有些发白,熨烫得笔挺。三个月的煎熬,让他瘦削了许多,颧骨突出,但那双眼睛,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明亮、锐利、沉稳,如同淬火后开刃的钢锋。他手中没有讲稿,只有几页关键数据摘要。

他的匯报,简洁、清晰、有力,没有任何煽情,只有冰冷的数据、严谨的逻辑和铁一般的事实:

1.背景与困境:开宗明义,点明在1961年寒冬流感爆发、常规药品断绝、原料枯竭的极端困境下,被迫利用厂內废料研发“物理防护型药膏”的初衷。

2.技术核心与创新:

定位创新:明確放弃“药物”思路,独创性提出並实践“物理防护膜”理念,利用矿物粉(废渣高岭土、赤铁矿)的吸湿、收敛、微弱抑菌及成膜特性,构建皮肤物理屏障。

原料创新:大规模、低成本、標准化利用工业废料(翻砂废渣、锅炉赤铁矿粉)作为核心有效成分。

工艺创新:在简陋条件下,通过科学实验优化关键工艺参数(煅烧、搅拌),建立標准化流程,实现性能可控。

3.科学验证与数据:重点展示钱教授团队提供的关键数据:活化参数、流变学特性、抑菌效果验证、物理防护机制量化分析。用图表清晰地展示优化前后的性能对比。

4.应用效果与价值:展示卫生所统计的反馈数据,强调其在保护创面、减少继发感染、辅助自愈方面的明確效果。尤其强调其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对稳定人心、维持基本生產秩序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

5.成本与可持续性:突出其原料成本近乎为零(废料利用),工艺简单,能耗低,易於在类似条件的厂矿推广复製。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变废为宝”精神的生动实践。

6.局限与展望:坦承其局限性(非药物,对深部炎症无效),提出未来可结合条件改善,探索与基础药物联用,或开发针对不同需求(如耐磨、防水)的衍生配方。

路白的匯报,如同他熬製的药膏一样,沉实、坚韧、直击要害。他没有迴避曾经的失败(如粉剂结块),反而將其作为优化过程的佐证。他没有渲染悲情,但每一个数据背后,都仿佛能听到石臼沉重的撞击和工人们粗重的喘息。

匯报完毕,会场一片寂静。专家们低头翻阅著那份沾著“泥土”气息的技术报告,脸上表情各异。吴教授眉头紧锁,仔细审视著流变学数据图表。

提问环节,质疑如预料般到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