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此路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2/2)

“《礼记·经解》篇曰:温柔敦厚,诗教也。”

“《毛诗》之意,意在说教,国风·关雎,实乃显后妃之德也。君求淑女,国祚乃正......”

听起来却是挺枯燥的。

汉代各家对经文的解释,实际上是包含统治阶级意识的。

各家通过经文说教的方式,对学生形成思维引导,將土人培养成大汉社会所需要的人。

汉代犯法后的“亲亲相隱”不为过,子为父隱,直在其中。

举主与幕僚终生绑定,幕僚不择手段为上司遮掩罪行。

幕僚犯错,上司必须包庇下属,等等社会原则,构建成了等级森严的大汉社会。

就连毛诗的关雎篇也得解释成,君主必须德行高尚做君子,后妃必须做温柔贤良淑女。

如是乎,整个社会疯狂的追求道德上的完美。

为了体现自己的『君子德行”,土人们往往无所不用其极。

抓住浊流把柄,越过汉法审判,动輒杀人全家灭人满族,是为君子!

守孝时间越长,越是孝子!

为主君替死,通过杀人越货,栽赃灭口,帮助上司躲避司法刑罚,是为忠臣!

穿著破烂衣服盖著带补丁被褥的女子被视为贞洁烈女。

在这种高强度的道德表演下,人们渐渐失去了对道德的敬重,转而將道德作为扬名士林的筹码。

一场场虚偽华丽的表演此起彼伏,大汉土人的德行却彻底跌入深渊。

社会道德沦丧造成了更可怕的连锁反应。

將军不以立功为荣,土人专以表演为乐。

郡国官僚鱼肉百姓,基层小吏贪赃枉法。

胡患在外无人问津,各方百姓揭竿而起。

当蔡邕將国风篇讲完,也不由得嘆了口气。

国风的內容太过沉重。

法家讲求今代必然胜过古代,儒家却描绘出了一副古时社会永远无法被超越的美好图景。

人们越是追求存在於古籍中的完美社会,就越是会对当下的时局感到遗憾。

“《孟子·告子上》云,君子知命不惧,日日自新。玄德的知命郎三字,可是来自此文?”

“窥得大汉天命正在崩塌之人不在少数。”

“可知其天命,愿日夜苦思救国之术者,却廖寥无几啊。”

刘备立侍在蔡邕身侧,仰天看向楼桑大树。

“蔡师有句话说错了。”

蔡邕挑眉道:“哦,愿闻其详。”

刘备道:“《左传》日:郑文公占下將迁於绎。

史官日:迁都,利於人,不利於君。

郑子日:苟利於人,孤之利也。人既利矣,孤必与焉。

遂迁都於绎。五月,病卒。”

“郑文公一心为国,不以一人易其身可谓表率。孔子亦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之行,方谓之知命。”

“知命者若非君子,反而是种可怕的事。”

刘备挺直脊樑,背后星汉灿烂,他目光看向漆黑色的天穹,自言自语道。

“知命郎非是单单知晓天命,而是知晓之后,更以君子篤行勉励自身。”

“备虽寡德,诚慕古人之节,至今不敢有违。”

蔡邕不禁抚掌大笑:

“乱世寡德,让真君子混进了一群偽君子里,倒也真假难辨了。”

刘备弯下身子给蔡邕奉上茶汤,道是:

“即是真金便不怕火炼。真偽自有后人说去。”

“此路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