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起声(1/2)

曙光杯决赛现场,与初赛、复赛迥然不同。

舞台上不再是一架独立的钢琴,而是一整支规模严谨、编制齐整的室內交响乐团。

指挥台在乐团中央稍前,铺著深蓝色绒毯。

为了收录演出,舞台上悄然布置了多支麦克风。

钢琴上方悬吊著一对电容麦克风,角度经由彩排反覆调整,既能精准拾音,又不干扰演奏者视线。

琴盖內部可能还藏有一支近距离拾音麦,而乐团声部之间也安置了几支低调的立式麦克风,隱蔽地躲在乐谱架或椅脚之间。

舞台顶灯降得更低,聚光精准地圈住钢琴与指挥之间的空隙。

灯光亮起,主办方的主持人用简短语言介绍了今天的比赛形式。

六位选手,依抽籤顺序依次登台,与乐团合作完成一部协奏曲的演出。

每位选手最多有三分钟与乐团確认调试,其余时间全程计入演出计分。

后台的走道被隔离,只准参赛选手和领队进入。

通往前厅的门口,两位深蓝制服的工作人员静立守著。

江临舟坐在候场区。能听见舞台那边调音的声音透过低频传来,像细微震动从地面传来。

他还没有完全適应这股协奏曲舞台的气场。

即使已经提前排练过,对整体结构熟悉,也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但真正比赛的那一刻,舞台布置、评委排阵、乐团上台的脚步声,每一个细节都在提醒他:这是决赛。

评委席被前移至舞台正前方,分为两排,共十一人。阵容远超初赛与复赛,气势森严。

包括国家音乐学院协奏专业的主任教授。

国家管弦团的首席指挥。

文化部青少年艺术发展中心的代表。

三位海外音乐学院的客座评委。

数位国內钢琴教育专家与活跃的职业演奏家。

江临舟认出其中一位,是他曾在电视上见过的大师级钢琴家。

七旬有余,身形清瘦,戴著深色眼镜,握著一支红色钢笔。

第二排坐著一位外国女评委,灰蓝色眼睛,左手写字。

神情冷静,眼神锐利,像能穿透演奏者手指的每一次微颤。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101 看书网伴你读,101????????????.?????超顺畅 】

后台宣布,第一位选手准备登台。

刘文浩站起身,动作缓慢而稳重。

他抬手整理了一下袖口,视线没有偏移,背脊挺直,步伐均匀地走向舞台。

江临舟朝他看了一眼,既无好奇,也无期待。

只是如同观眾般平静地注视著对方的背影。

他记得刘文浩在复赛中演奏了贝多芬,风格偏正统,技术厚实,节奏极稳。

这一次,他选的是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g小调。

不是一首保险曲。

结构庞大,配器复杂。节奏轮廓凌厉,情绪张力巨大。

是那种极度强调系统性的曲目,一旦崩盘,就会是全盘瓦解。

但也正因为此,对技术精准、结构感强的演奏者而言,它更容易展现体系。

乐团已经就位。

指挥与独奏者交换眼神,点头確认。

舞台安静下来,聚光灯稳稳圈住钢琴与指挥台之间的空隙。

刘文浩落座,调整姿势的动作简洁迅速。

他试了一下踏板,没有试音。

空气里像有股极细微的张力,隨著他抬起双手,悄悄绷紧。

江临舟低头看了看自己手背,发现肩膀有点僵。

他动了动右手指关节,像是在空气中轻轻弹了一下,声音几乎听不见。

他没有再多想。舞台那边,音乐已经开始。

低音弦乐铺陈如黑色幕布缓缓拉开,铜管在背景里浮现,如同远处传来的机械低鸣。

气氛在持续酝酿,像深海下的流动,缓慢却沉重。

刘文浩端坐不动,目光直视指挥。他的表情极为克制,几乎无情绪流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