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起声(2/2)
第四十六拍,钢琴介入。
第一击並不响,却极其稳重。
腕部控制得乾脆利落,重心从肩胛顺延至手指,每一下都像被精確测算过的落点。
琶音在高音区迅速旋转泼洒,像水银倾泻,快速却不流散。
每一个断奏都嵌入乐团音响之中,成为对位结构的一部分。
这不是在讲旋律。
刘文浩的演奏,从一开始就很少去突出旋律线条。
他的重心放在节奏和结构上,每个段落之间衔接得极紧,几乎没有多余的呼吸。
他通过精准的节奏控制,稳定的八度连跳,还有严格压制的踏板,来维持一种持续推进的紧张感。
声音乾净,控制力强,却略显生硬。
就像一座井然有序的高塔,每一层都搭得结实,但缺少了某种柔软的起伏。
江临舟听著,能感受到那种整齐中的紧张。
不是情绪激动的那种紧张,而是技术密封的、不允许鬆动的绷紧。
像机械臂在运行。冷、硬、精確。
第一段进入高潮后,钢琴左手八度连击贯穿中低音区,如铁锤反覆敲击。
刘文浩的表情没有变化。
他的身体微微向前倾,整个躯干呈一条稳定的倾斜线。
右手跃至高音区,碎音、顿音、半音阶交替出现,但控制得毫不混乱。
乐团在这段配器中起到承托和补色作用,刘文浩却几乎没有让出主导权。
他的速度略快,却不越轨。
评委席第二排的外国女评委微微皱眉,似乎在判断他的推进是否略显激进。
江临舟注意到这一点,也注意到她並未写下任何笔记。
她眼神锐利,像是试图等待一处失控。
但刘文浩没有给她这个机会。
紧接著进入中段第二主题。
钢琴声线开始断裂,片段感更强,节奏明显加快。
左手频繁切分,右手以跳音展开,语句变短,几乎不给旋律留出流动的空间。
普罗科菲耶夫在这里写得极碎,故意削减旋律的连续性,用突兀的断点製造出一种结构的不稳定。
刘文浩没有试图將其连贯。
他选择保留这些断裂,甚至在处理句尾时,进一步压缩时值,让“停顿”更明显。
像一段段被切开的语音指令,节奏鲜明,意图清晰。
铜管在一个上行音阶中出现了短暂不准。江临舟听到了。
刘文浩几乎在下一拍就做出反应。
右手音量略微加强,同时拉宽了节奏,使钢琴重新夺回主导位置。
整个过程没有一丝停顿。
江临舟明白,这不是“感觉好像该这么弹”的灵机一动
,而是大量排练与控制能力结合后的自然反应。
对方的听觉准確,判断迅速,动作冷静,几乎没有情绪介入。
舞台上,刘文浩逐渐进入最后一段快速推进。
他的肩部已经开始轻微颤动,呼吸变得短促。
那不是情绪,而是体力耗尽后的自然信號。
但他没有停,也没有刻意减速。
他让自己的双手以极限速度完成终段快速琶音。音符像是嵌进时钟的滴答节奏里,一粒不差。
整场演奏持续了近四十分钟。
最后一个音在空气中渐次消散,刘文浩轻轻收回双手,仍坐在琴凳上,眼神没有立刻移动。
他像是习惯性地確认节奏的终点,再用半秒钟慢慢站起,向指挥、乐团与评委席一一頷首。
观眾席传来克制却明確的掌声,不算热烈,却乾净整齐,表达了对他表现的肯定。
评委席上,有人已低头开始写东西,有人仍凝神思考。
那位外国女评委终於动了笔,表情未变,神情沉静。
刘文浩没有回看观眾席,步伐沉稳地走下舞台,坐回候场区,动作和来时一样准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