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离谱的「捉钱令」!李逸当面懟李世民!(1/2)

“那便让魏徵当楚王傅吧。”

李世民对这件事显然早有考虑了,故而很快说出了自己为李逸挑选的老师人选。

“额,魏相啊。”

李逸本来对人选是无所谓的,但听到魏徵的名字,还是有点发麻。

原因很简单,虽然他知道魏徵是个一心为国的忠臣,但魏徵太爱进諫了!

作为一个穿越者,要求他老老实实遵循大唐这些礼仪,他真做不到。

他担心魏徵担任他老师之后,对他的要求太严太多,天天挑他的刺,这他可真受不了。

就算是一片好心,他也不喜欢有人动不动就在他耳边嘮叨。

“咳咳,阿耶,要不咱们换个人选?”

李逸向李世民建议道。

李世民诧异地问李逸道:

“为何要换?有魏徵当你的老师,你还不满意?难道你认为魏徵不足以当你的老师不成?”

“我绝无此意!”

李逸赶紧为自己辩解了一句。

然后接著找藉口道:

“阿耶,魏相乃国之重臣,每日要为国事操劳,我实在不忍再为魏相增添负担,还是换个人吧?

“这你无需担忧,我相信魏徵不会抱怨的。”

李世民直接把李逸的藉口堵了回去。

闻言,李逸直接破罐子破摔了。

“阿耶,魏相要求太严,而我行事散漫惯了,合不来啊!”

“你看,你胸怀宽广,很多时候都受不了魏相的犯言直諫,我心眼比较小,自然就更受不了。”

听李逸这么一说,李世民直接乐了。

原来这才是李逸不想让魏徵担任自己老师的真正原因啊!

那要是这样的话,李世民就更加要让魏徵当楚王傅了。

李逸一直生活在民间,对宫中与朝堂上的各种规矩规则都不懂,做事隨心所欲惯了,正需要魏徵这么一个眼里不容沙子的人来匡正李逸的言行。

“受不了也要受!”

“行了,此事不用再议了,就这么定了!”

李世民大手一挥,直接拍板了。

“那行吧。”

李逸只能无奈接受了李世民的这个安排。

谈完李逸出阁的事,李世民接下来要与李逸討论的,就是国事了。

首先是青稞酒计划的问题。

李逸把自己的想法跟李世民说了一遍。

听完之后,李世民点点头:

“你如此安排,倒也妥当,让民间商人出面与吐蕃人谈合作,確实更容易降低吐蕃人的警惕心。”

“不过,得儘快让吐蕃使团去五粮酒肆,与你安排的人结识。”

顿了一下,李世民接著说道:

“我今日安排人给吐蕃使团送几坛飞天五粮液过去,並让鸿臚寺卿张宝藏將五粮酒肆的信息透露给他们。”

李逸点了点头:

“如此甚好。”

“不过,在此之前,最好能把吐蕃使团的名单与背景资料给我,先前我跟魏相提过此事。”

“吐蕃正使禄东赞此人,智慧不凡,並且是松赞干布的心腹,不是好的合作者,所以需要从使团中另找一个合作者。”

李逸介绍了自己索要名单的原因。

明白缘由之后,李世民当即回道:

“此事不用让魏徵去办了,番邦使团来长安之后,需要经过鸿臚寺、户部、卫尉寺三次核查。”

“我现在就让人去户部把吐蕃使团的名单拿来。”

“不过,关於这些吐蕃人的身份来歷,很难知道。”

“你也知道,大唐以前並不把吐蕃放在心上,所以对其很少关注,对其內部的情况並不了解。”

“没事,先拿到名单再说。”

李逸能理解李世民说的这种情况。

毕竟要不是他这个穿越者提前点明吐蕃的威胁,大唐得等到几年后的松洲之战爆发,才认识到吐蕃这个小老弟的难缠。

所以,对於大唐不了解吐蕃使团那些人的身份来歷,他之前就已经有心理准备了。

並且,他连应对之策都想好了。

等拿到名单之后,在自己的ai中搜一下这些吐蕃人的名字,看看能不能查到这些人的身份来歷。

他估摸著,大部分人都应该是查无此人的小卡拉米。

如果有能被查到的,那应该是多少在吐蕃有点背景的,可以作为合作伙伴备选。

隨后,李世民唤来了李君羡,让他亲自去户部拿户部拿吐蕃使团的名单。

“为了稳妥起见,在吐蕃使团离开之前,你儘量不要再去五粮酒肆了。”

李世民叮嘱了李逸一句。

如果让吐蕃人知道五粮酒肆的老板是大唐皇子,那么很有可能会让吐蕃人生出警惕之心。

而在青稞酒计划尚未开始或者开始之后的初期阶段,一旦吐蕃人有了警惕,也许就会影响计划的顺利开展。

对此,李逸也很清楚,並且早有安排。

他已经吩咐过负责具体执行青稞酒计划的五粮酒肆掌柜董彦,如果有事的话,就让董彦去同在东市的凝香阁找他。

李君羡从户部拿回吐蕃使团的名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於是李世民便与李逸聊起了別的事。

这件事,在李逸回宫之前,他就一直惦记著。

那就是赚钱的问题!

偌大一个大唐,到处都要用钱啊!

所以,天可汗陛下此时也是不耻下问,向李逸请教赚钱之事,问他有没有办法增加朝廷的收入?

看著满是期待的李世民,李逸隨口回道:

“要增加朝廷收入还不简单,盐铁专营唄,嘿嘿。”

回答完,李逸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与很多朝代不同,此时的大唐,並没有推行在华夏歷史悠久的盐铁专营制度。

铁业与盐业,都可以自由经营,百姓可自主经营铸铁工坊(不能製造武器)与盐场,自由买卖。

並且,连盐铁专税都不收,和其他商品一样只收很少的市税。

直到唐高宗李治上位之后,才开始实施税盐制,准备收取专门的盐税。

但是吧,原则是定了,但相对灵活,税收方式也不同。

换更容易理解的话来说,相对灵活就是没有固定的收取,时收时不收。

就这样持续到安史之乱后,这一场大浩劫让大唐朝廷的財政山穷水尽了。

於是,唐肃宗果断开始了盐铁专营。

具体做法是在全国各地盐场,置监院,所生產食盐只能卖给官府,官府再加价卖出。

说白了,就是变成了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形式,食盐开始官营,禁止私贩食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