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魔帝(1/2)

“其所留文献不仅详述了遗蹟见闻,更摹刻下了两块碑文图样。”

“正因那位书生的亲身经歷与详细记述,战神图录才得以现世於人间。”

“而那处古老的先天遗蹟,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战神殿』。”

“话说当年那位书生所留下的手札,几经流转,最终落入另一位读书人之手——此人名唤谢姚。”

“听到此处,大隋皇朝的诸位道友想必已有几分明悟。

不错,这谢姚正是日后开创魔门一脉的魔帝,谢姚!”

“谢姚得此手札时虽未涉足武道,但他悟性卓绝、心性通透,竟从中窥见了凡俗之外的修行路径,自此踏入超凡之境。”

“他將自己摸索出的修炼法门命名为『道心种魔大法』,而那捲手札,则被他奉为『魔道隨想录』。”

“自此之后,谢姚行走江湖,声名鹊起。

期间更与地尼相遇相识,二人志趣相投,渐生情愫,並肩研习大道。”

“谢姚不仅將自己的修行心得倾囊相授,也將魔道隨想录交予地尼参详。”

“地尼天赋不在谢姚之下,阅毕手札后亦有所得,心中对自身所求之道渐渐清晰明朗。”

“然而当两人再度坐而论道时,分歧却悄然浮现——他们都坚信自己的领悟才是正途,可彼此所见之路竟截然不同。”

“一人主张以人身为炉,提炼本源,孕育魔种;另一人则认为须澄澈心灵,升华神魂,凝练仙胎。”

“这正是魔道隨想录中蕴含的天道至理之玄妙所在。

天道包罗万象,贯通神州万法,万人观之,便有万般解读。”

“道既不合,终难同行。

久而久之,谢姚与地尼终究无法维繫过往情谊,只得各自离去,踏上不同的征途。”

“此后,魔帝谢姚才情盖世,潜心钻研魔道隨想录数十载,终將道心种魔大法推至圆满,迈入天人之境,並创立魔门,自號『魔帝』。”

“至於地尼,纵然孤身一人,但她早已汲取精华,加之多年苦修,终也创出独属自身的证道之法——彼岸剑诀。”

“同时,她另立佛门宗派,名为慈航静斋。”

“念及旧情,谢姚曾下令魔门不得与慈航静斋为敌,故而该派势力迅速壮大。”

“待將门中事务交付弟子之后,地尼便隱退潜修,一心参悟彼岸剑诀。”

“彼岸剑诀立意高远,旨在以心炼剑,借剑问道,直指彼岸真境。”

“可惜失去谢姚辅佐,纵然她竭尽所能完善功法,临终之时仍未能真正跨越天人门槛。”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地尼圆寂后,其传人得知师尊与谢姚之间的渊源,唯恐此事外泄有损清誉,遂封锁消息,禁言知情者。”

“不仅如此,她还著手修改彼岸剑诀。”

“毕竟此功脱胎於魔道隨想录,又受道心种魔大法影响,难免带有几分魔门痕跡。”

“经由弟子刪削重塑,原本的彼岸剑诀面目全非,更名作『慈航剑典』。”

“虽改后显得光明正大、气势恢宏,实则精髓尽失,连地尼所悟的那一丝天人之意也被尽数抹去。”

“自此以后,慈航静斋再无一人能触及天人之境,甚至连半步天人都未曾再现。”

“儘管慈航剑典在大隋声望极高,且根源可溯至战神图录,但论实际威力,已不足与四大奇书並列。”

“反观魔帝谢姚,不仅將道心种魔大法臻於化境,更在后续参悟中创出九门绝学,连同原法共成十卷,传之后世,即为『天魔策』十卷之由来。”

“谢姚堪称魔门开山祖师,一代人杰。

他在天人路上走得极远,寿元绵延数百载,奈何数百年前一场浩劫降临,不幸身陷其中,毕生修为毁於一旦。”

“虽其身陨,但天魔策十卷留存於世。

后来邪帝向雨田、魔师庞斑等惊才绝艷之辈相继崛起,承其遗泽,终不负四大奇书之名。”

当苏尘缓缓道尽道心种魔大法与慈航静斋的渊源始末,眾人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转向方才梵清慧佇立之处。

不过梵清慧早已趁乱退回了自己的包厢,总算没有当眾出丑。

见她身影消失在门后,眾人纷纷收了声,转而与身边好友低声议论起来。

“嘖,这可真是惊天秘辛!谁能想到,慈航静斋的开山祖师地尼,竟曾与魔帝谢姚有过一段情缘?”

“可不是嘛,若非谢姚亲自指点,还將《魔道隨想录》交予她参悟,地尼哪能创出那套『彼岸剑诀』?”

“这么说来,大隋佛门根本就是从魔门中分化而出的?连修行的根本法门,都是靠著参透《魔道隨想录》和『道心种魔大法』才得来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