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开科谣(2/2)
寒门有途,士子奔波。
贤才辈出,辅国安邦。
天下归心,重归一统。
民安乐业,岁岁安康。”
茶馆里的说书先生会把歌谣编进故事,街边孩童追跑时也唱著玩,连驛站里歇脚的客商,都要学两句再往下传。
又过了些时日,这歌谣顺著运河的商船飘向江南,跟著驛站的快马传到西北,最后连偏远州县的老农,都能掰著手指头念 “秦王开科”,连说 “这是好事,是百姓的盼头”。
不过半月,整首短谣便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了人人皆知的 “开科谣”。
没人再较真鱼腹藏纸是真还是假,可人人都把那股念想揣进了心里。
是对秦王重开科举的认,更是对大乾好日子的盼。这歌谣也跟著这股盼头,越唱越响,越传越远。
扬州城,盐阜码头!
此时的码头上,岸边到处都是停靠的大船。
一个接著一个大船停下,一个个码头工人也是迅速的上前。
而周边则是有些吃食小店,专门给码头工人做些便宜实惠的饭食,赚些辛苦钱。
此刻,一个穿著粗布衣衫的汉子,正坐在一个简陋的摊子前,大口吃著碗里寡淡的阳春麵。
他吃得很快,额角带著汗,目光却不时扫过繁忙的江面,耳朵竖著,捕捉著周围工人们劳作间隙的閒谈。
“……听说了没?
京城那边,秦王殿下开了恩科,天下读书人都跑去考试了!”
一个刚卸完货、满头大汗的汉子在旁边桌子坐下,嚷嚷著让老板也来碗面,一边对同伴说道。
“咋能没听说?
运河上南来北往的船,都在说这个事儿。”
同伴用脖子上的汗巾抹了把脸,声音同样不小,“还说考中了就能当官,不论出身呢!俺们村里那个赵老秀才,都快五十了,也收拾包袱去了,说是搏个前程!”
“嘖嘖,真是变了天了……”
先前的汉子感慨,隨即又压低了点声音,“不过啊,我前几日听个京城来的客商说,城里还传起歌谣了!”
“歌谣?啥歌谣?”
那汉子来了精神,清了清嗓子,竟低声哼唱起来:
“秦王开科,天大功德......民安乐业,岁岁安康……”
他唱得调子不准,词却记得清楚。
旁边几桌的人都被吸引了,纷纷侧耳听著。
吃麵的粗布衣衫汉子动作慢了下来,筷子挑著麵条,仿佛吃得极为认真,每一个字都落入了耳中。
“这歌谣……啥意思?”有人问道。
“啥意思?就是说秦王殿下办这科举办得好!
是老天爷都认可的大功德!让咱们穷人家孩子也有出路了,天下的能人都来帮忙治理国家,天下就太平了,咱们老百姓就能过上好日子了!”
那汉子解释道,语气里带著与有荣焉的兴奋。
“这歌谣哪传来的?编得还挺好。”
“嘿,神了!说是京城外边河里捞上来的鱼,肚子里剖出来的!是天意!”
“天意啊……”
眾人一阵唏嘘,脸上都露出了敬畏和期盼的神情。
粗布衣衫汉子默默吃完最后一口面,將麵汤喝尽,掏出几文铜钱放在桌上,起身离开。
他穿过喧囂的码头,走入扬州城內的街巷。
茶楼酒肆、街边巷口,他所经之处,总能隱约听到有人在谈论京城的恩科,甚至有人也在低声传唱著那首“开科谣”。
歌谣的內容大同小异,无一不是称颂秦王功德,描绘贤才辅国、天下安康的盛世图景。
传播者的身份各异,有看似普通的贩夫走卒,有高谈阔论的读书人,也有窃窃私语的妇人。
他们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时是公开议论,有时是神秘低语,但那股深信不疑、殷切期盼的劲头,却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