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刘备诳董卓,将相宁有种乎(求首订求(1/2)
第92章 刘备诳董卓,将相宁有种乎(求首订求月票)
一开始是来刘备这儿碰碰运气,随着刘备的威望日益增加,许攸承认自己看走了眼。
论野心论心志论器量论胆魄,刘备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人物。
英雄者,有包藏宇宙之机,有吞吐天下之志。
这样的人物,身边是绝对不会缺少追随者的。
虽说许攸有才而少德,但胜在跟着刘备的时间早。
刘备重情义,只要许攸不犯原则性错误,今后在刘备麾下都能过得很滋润。
也正因如此,许攸才敢放下心来追随刘备。
许攸亦有自知之明,嗜酒、好色、贪财、逞气,换个器量狭隘的肯定容不下的。
原本许攸是不参与刘备的军中特色“习文练武”,亦不愿跟关羽、张飞等人一样教军士读书识字。
在想明白今后的前程后,许攸又选择了主动融入,靠学识才能吃饭的许攸,在教人读书识字上亦有心得。
而刘备的六个司马中,许攸跟张飞的关系最为密切。
关羽是读书越多越是自矜,瞧不起一般的俗士儒生,对许攸的尊敬亦只是看刘备的面子,并不愿意跟许攸深交。
张飞不一样,读书越多,越尊敬士人。
在张飞眼中:会读书的都是极为厉害的人物。
屠夫出身的张飞亦向往今后能变成士人,走到哪里都能被尊称一声“张公”“翼德公”,而不是“武夫”“匹夫”“屠夫”之类。
昔日在汝南时,张飞能引经据典的怼杨坤,更连呼“吾少也贱。”“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为善,民犹则之”,亦是直接撞到了张飞的痛处。
张飞慕许攸士人身份,许攸惊叹张飞才识,兼之两人都嗜酒,反倒有了深交。
在听到刘备让张飞教典韦读书识字后,许攸便主动来帮张飞。
许攸敏锐的觉察到了刘备对典韦的器重,而张飞平日里那套“偷懒就挨鞭子”的方式适合普通军士,并不适合武力值不弱于张飞的典韦。
就典韦今日的表现,真要打起来,且不论谁输谁赢,必会有一伤。
伤了张飞,刘备难以安抚义弟;伤了典韦,刘备难以恩泽猛士。
一听许攸来意,张飞顿时喜笑颜开:“俺正犯愁该如何教典书吏读书识字,有子远相助,俺无忧矣!”
有许攸相帮,张飞在教典韦读书识字时,少了粗暴直接的“偷懒就挨鞭子”的恶习,多了对“因材施教”的理解。
衍生的好处则是:张飞营中军士,发现张飞甩鞭子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这些细微的变化,刘备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追随刘备的文武,多多少少在性格上都会有缺陷,德才兼备没有性格缺陷的本就少,即便有也未必会追随刘备。
刘备一直都在设法通过习文练武来引导众人,以求尽可能的减少性格缺陷对军政事务的影响。
行至渑池时。
前去河东送信的刘辟和何曼正好返回。
“禀主公,我等幸不辱命!”刘辟自怀中取出董卓的回信,又道:“董并州有回信在此。”
刘备取信一观,信中大意即为:董卓在陕县恭候刘备。
果然上钩了!
董卓征战多年,屡立大功,虽然拜将封侯,但始终得不到信任。
去岁朝廷欲征董卓为少府,想借此免掉董卓的兵权,但被董卓以“麾下湟中义从、匈奴士兵拦车阻拦哭求不要抛弃”为由拒不奉命。
如今为并州牧,按道理要将兵马移交给皇甫嵩,但董卓又以“掌兵十年,士兵上下和我关系太好了,都要抢着为我卖命”为由,将兵马带走。
虽然不认可董卓的为人和私德,但在拥兵方面,刘备与董卓的观念是一致的。
对朝廷而言,董卓令人担忧。
对董卓而言,有兵才能保命。
尤其是方今乱世,朝廷腐败,既定的规则早已被破坏,一群朝廷朽木去指责边郡将军拥兵自重,未免太无耻了。
董卓上钩,刘备也不再耽误时间,催军速行。
到了四月二十五日,刘备抵达陕县。
探得刘备旗号,董卓遂引牛辅、董越二将及精骑千人,出城十里相迎。
“久闻刘雍州大名,今日一见,果然不凡。某有礼了。”董卓那如洪钟般的声音远远传来。
刘备定睛一看,却见董卓生得极为雄壮,单论体型,并不弱于关张赵典。
“史载董卓力大无双,常佩两副箭囊,骑马飞驰时,能左右开弓。今日一见,果然是熊虎之士。”刘备暗暗惊叹。
不止刘备惊叹,随行左右的关羽、张飞同样面色凝重。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若是常规切磋,以关羽、张飞的武勇能占上风,但要战场厮杀,胜败却是难料。
与常年在边郡作战的董卓相比,关羽、张飞的战场经验及见识委实太少了。
许攸的目光则在董卓左右快速扫视,寻找董卓是否有文士相随。
有文士相随的董卓和没有文士相随的董卓,忽悠难度是不同的。
扫过牛辅、董越二将,许攸的嘴角也泛起笑意,都是武夫罢了。
刘备策马上前,笑意温和:“董州牧大破凉州叛军,威名早已响彻洛阳,今日能与董州牧相识,实乃幸事也!”
一阵互相吹捧后,二人在附近凉亭坐下。
牛辅、董越持剑护卫董卓身后,关羽、张飞亦持剑护卫刘备身后。
“刘雍州,某是个实在人,也不喜欢绕弯子,你真有先帝密诏?”董卓开门见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