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关羽配贾诩,刘备兵入长安(求首订求(1/2)
第94章 关羽配贾诩,刘备兵入长安(求首订求月票)
【看来贾诩在董卓麾下,很低调啊,否则以董卓之志,不可能不重用贾诩。
嗯.,以贾诩的个性,倒也不足为奇。
即便被段煨举荐了,估计也不会主动表现出才能。
在董卓眼里,怕是将贾诩视为虚名之士,又因是段煨举荐而不好驱逐,只能留任为帐前吏。
好机会啊!】
刘备的猜测,虽然不完全对,但也八九不离十了,若贾诩跟李儒一般爱表现,早就被董卓委以重任了。
想到这里,刘备又佯装喜道:“既被名士阎忠称贾诩有张良、陈平之才,定可助我。只是这等大才,董并州肯割爱否?”
董卓大笑:“刘雍州何出此言啊?你给某送了大礼,某又岂能吝啬?就这么定了。”
刘备暗喜。
只要锄头挥得好,没有墙角挖不倒,此言诚不欺我。
为免董卓反悔,刘备又故意投桃报李,道:“董并州豪气,我受之有愧。董并州欲成大事,亦需有大才相助。洛阳有一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先帝挑选的西园军典军校尉,名士许劭曾在月旦评上评价其为治世之能臣。董并州去了洛阳后,若能募之为心腹,定能事半功倍。”
董卓惊道:“可是昔日任洛阳北部尉时,立五色棒,打死蹇硕叔父之人?”
“董并州也听过曹校尉之名?”刘备故作惊讶。
董卓抚髯点头:“此人的确有大才,刘雍州有心了。”
将曹操举荐给董卓,刘备亦是有私心的。
“治世之能臣”这类评价,虽然能增加名望,但也会增加掌权者的忌惮。
就如刘备在洛阳自诩“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虽然因此得了刘宏的任用,但也因此遭到刘宏忌惮。
对掌权者而言,刘备、曹操这类人,若能用自然好,若不能用必杀之。
与其说是将曹操举荐给董卓,不如说是借刀杀人。
若董卓恼怒之下将曹操砍了,自然最好;若曹操侥幸逃得性命,刘备也不亏。
随后。
董卓唤来贾诩,让贾诩暂时跟着刘备去雍州。
贾诩佯装不愿,但董卓已经许诺了刘备自然不愿当场毁诺,呵斥道:“此乃某与刘雍州所定,你敢抗命?”
在董卓的呵斥下,贾诩这才弱弱的应诺。
“让刘雍州见笑了。”董卓打着哈哈。
刘备亦是笑脸回应:“有劳董并州了。”
酒宴结束后,刘备和董卓都未在陕县闲留。
二人之间本就没什么交情,合作也仅仅只是为了各取所需,酒宴是人情世故,点到即止便好。
城外。
刘备春风得意,向贾诩施礼:“不曾想今日能遇到先生,我之幸也。”
贾诩回了一礼,问道:“我与刘使君未曾相识,刘使君如何知我?”
刘备胡诌笑道:“家师姓卢,讳植。卢师曾对我言,武威贾诩,有张良、陈平之才,只可惜朝中尸位素餐者甚众,难容大才。我本有意入雍州后派人寻访先生,没想到竟能在此处遇见。”
套用卢植的名号,刘备早已得心应手。
反正贾诩也没办法去找卢植求证,就算求证了,卢植大概率也会替刘备遮掩。
效果也如刘备所料,贾诩一听刘备是卢植门人,心头的疑虑逐渐消散。
“我虽然有些才能,但不敢与张良、陈平相提并论,愿为刘使君帐下一书吏,求一托身之处。”疑虑虽然消散,但贾诩依旧谦逊低调。
“好说!好说!”刘备开怀大笑,贾诩入了麾下,今后行事便又能多个智者查漏补缺。
有贾诩这个凉州人,刘备对雍凉的情况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而在加入刘备帐下后,贾诩也看到了刘备与众不同的一面,亦不由惊诧:刘使君竟教军士读书识字?
“大哥学究天人,教军士读书识字,不过是大哥闲暇之余的小道罢了。”关羽面有傲气。
鉴于关羽读书越多越骄矜,对普通的士人愈发的不屑一顾,刘备担心关羽再这么成长下去,会生祸事。
思量之下,刘备决定以贾诩为参军,除参议军务外,还负责协助关羽处理军务。
一者贾诩为人低调,与许攸的高调截然相反,不会让关羽生出士人骄矜难以相处的感觉。
二者贾诩才识过人,不是寻章摘句的俗士儒生,时间一久也能让关羽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而在让贾诩入关羽营前,刘备也私下将关羽骄矜不喜士人的秉性告诉贾诩,希望贾诩能多包容。
贾诩活了四十余年了,见多识广,对关羽这般性格的人也见识不少,一听关羽这话,贾诩便真诚夸道:“刘使君果然大才,凉州多有寒士,苦无书读。若知刘使君有此胸襟,必然趋之如骛。”
关羽得意的抚摸美髯,对贾诩的印象也好了三分。
“大哥有言,贾参军乃智谋之士,让关某朝夕请教。大哥有令,关某不敢违背,愿听贾参军高论。”
“惭愧。我略有薄才,谈不上讨论,愿与关司马探讨一二。”
虽然口称“薄才”“探讨”,但贾诩却将关羽军务中的遗漏之处一一指出且又说出了至少三种完善方案,直惊得关羽心神俱震。
不到半日,关羽就收起了骄矜之心,更是在刘备面前力赞贾诩:“大哥,贾参军颇有实干之才,只让其任参军,太屈才了。”
“哦?”看着前矜而后恭的关羽,刘备嘴角浮起笑意:“二弟以为,贾参军当居何职?”
关羽不假思索:“可为雍州治中。”
刘备诧异道:“二弟对贾参军评价颇高啊?我还记得今早你跟我说,营中军务你一人足矣。”
关羽脸色微微一红,惭愧道:“初时有偏见,现在心服了。”
刘备大笑,随后敛容:“到了长安后,我自有安排。贾参军为人一向低调,不喜多言,若提的建议你不听,他也不会说第二遍。今后你需谨听教诲,即便你认为不妥也应向贾参军言明缘由,万不可因骄矜而令贤士寒心。”
关羽面色一凛,道:“谨遵大哥之命。”
五月初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