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刘备卷吕布,河东太守荀攸(求追订(2/2)

一个在东观校书的议郎,要想让刘宏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完全抛弃旧有的规章制度,去采用他的新主张,这是不切实际的。

似蔡邕这样的人,应该先取得刘宏的信任,再取得大臣的支持,不论是宦官还是大臣都要从容地、逐渐地去和他们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才能让大汉按照蔡邕的主张去治理。

蔡邕不是刘备,得罪几个权贵就得逃往江海,还仅仅只能避祸自保。

而刘备却能直接以武力将权贵干掉,不仅能自保,还能让权贵忌惮。

《贾谊论》虽然对刘备没什么用处,但对蔡邕而言或能救蔡邕一命。

而在撰写后,刘备又在《贾谊论》后注上了:佚名。

既然是孤本,佚名很正常。

撰写后,刘备又让人搬来火炉,小心翼翼的火烤,这样能使竹简表面产生裂纹和变色,模仿长时间使用的痕迹。

这做旧的方式看得赵云眼皮直跳:“大哥学究天人,才冠古今,为何非得用这类方式?难道就不能直接以大哥之名示之以人吗?”

跟着刘备的时间久了,赵云不相信刘备一个没有家学传承的人仅仅去卢植门下学了半年就能读书破万卷,赵云更相信刘备口称求学卢植时看到的各类文章词赋是刘备所写。

“四弟啊,不要太迷信你大哥我的才学,我只是有过目不忘的天赋罢了,我能记住孤本的内容不意味着我就要剽窃孤本的内容而为自己冠名。”刘备烤着竹简,打消了赵云的迷信念头。

刘备有自己的骄傲。

可以通过不断的卷时间,去学习古今名人事迹及文章诗词来提高自己智慧,绝不会将之视为妙手偶得而去当文抄公来追求虚假的荣誉。

成大事者,亦需要有承认人外有神天外有天的器量,百折不挠的秉性,以及能坚持不懈去贯彻的志向。

忍常人所不能忍,得常人所不能得,成常人所不能成。

赵云叹了口气,不再相劝。

尽管刘备这般解释,在赵云心中,刘备依旧是那个学究天人才冠古今的绝世奇才。

翌日。

刘备如约赴宴。

由于蔡邕已经打心眼里认可了刘备,故而这次赴宴也极为顺利。

而为免路上发生意外,刘备又自请护送蔡文姬。

河东常有白波贼袭扰,并不安全,白波贼可不会管你是谁的女儿,若被劫掠,那就真成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蔡邕也明白其中的凶险,又唤来从弟蔡谷与刘备商议护送蔡文姬前往长安一事。

一切就绪后,刘备又返回军营来寻荀攸。

荀攸如今是黄门侍郎,若刘备要回长安,荀攸是不能跟着去长安的。

可将荀攸留在洛阳,对刘备而言又是损失。

考虑到现如今的局势,刘备有了新的计划:“以公达之才,足可出任州郡太守。我有意举荐公达为河东太守,公达以为如何?”

“河东?”荀攸低头沉吟片刻,道:“并非我妄自菲薄。河东郡虽有十万户,但常受白波贼和匈奴人侵扰,河东又多世家豪族,盘根错节,根深蒂固。若我孤身前往,未必能制。”

刘备笑道:“自然不能让公达孤身前往,我只是想要一个能插手河东事务的名分罢了。我二弟关羽以及雍州军助军右校尉都是河东人,皆可助公达行事。”

“至于在弘农的司隶校尉张温,董卓与张温有旧怨,也一直都想找理由将张温调回洛阳,我目前与董卓利益并无冲突,我若举荐公达为河东太守,董卓必会同意。”

只当个黄门侍郎显然不是荀攸的志向,若能去河东当太守,不论是整饬吏治、打击豪贼还是平白波贼、逐匈奴人,都远胜于在留在洛阳当个小小的黄门侍郎。

“那就有劳皇叔了。”荀攸只是思考了片刻,便同意了刘备的安排。

征得荀攸的同意后,刘备便径自入司空府寻董卓。

“皇叔这是想插手河东?”董卓也不笨,直接看穿了刘备的目的,道:“皇叔如今是雍州牧,本就分了扶风、京兆、冯翊三郡,若再插手河东,这会让司隶校尉张温很难做啊。”

“皇叔也知道,我虽然与司隶校尉张温有些私怨,但我现在毕竟是司空,不能因私废公,否则会让人误以为我挟私报复。”

见董卓假惺惺的维护张温,刘备不由暗暗鄙夷,道:“不让荀攸去也行,那我换个人,让皇甫嵩去当河东太守如何?皇甫嵩如今在长安闲得太无聊了,正好让皇甫嵩去河东讨伐白波贼和匈奴人。”

“哈哈!玄德说笑了。皇甫嵩一介武夫,岂能出任河东太守?”董卓眼珠子一转,又道:“不如这样,由荀攸出任河东太守,我再委派牛辅引兵同往。荀攸一介文士又不谙军务,有牛辅引兵同往,也足以讨伐白波贼和匈奴人了。”

牛辅?

都被白波贼按着打了,还讨伐白波贼呢。

刘备不想让牛辅去河东坏事,遂又道:“换徐荣吧。牛辅的统兵之能董司空比我明白,这万一讨贼不成把自己给打进去,董司空会心哀,我也会痛失挚友。”

“董司空既然知道我意在河东,那也应该明白,论治理州郡,你不如我,故而你派个会统兵的去河东,我也不用抽调雍州兵协防河东了。”

董卓其实也不想让牛辅去。

牛辅是女婿,是董卓可以绝对信任的人,哪怕能力差了点,只要忠诚可用就足够了。

让牛辅留在洛阳替董卓执掌洛阳兵马,远比去河东讨贼有价值,若真不小心让牛辅死于白波贼之手,董卓哭都没地方哭去。

董卓也不再反驳,道:“就依皇叔之意,由中郎将徐荣,随河东太守荀攸出镇河东。”

随后董卓又问:“皇叔急着举荐荀攸为河东太守,可是要离开洛阳了?不再多留几日?”

刘备轻笑反问:“钱、权、名、利、美人,我都得到了,这洛阳还有什么东西能吸引我呢?莫非董司空想让我出任司徒,也录尚书事?”

董卓哈哈大笑:“皇叔还年轻,正是驻守边州建功立业的时候,再等十年我年迈了,皇叔再回洛阳出任司徒也不迟啊。”

十年?

还真敢想啊!

也别扯十年了,你能替我守好洛阳,别脑子一热将洛阳烧了就不错了。

我也不想今后再耗费人力财力重建洛阳。

本就因蔡文姬之事才滞留洛阳,如今诸事皆已办妥,刘备也得回去消化下洛阳一行的收获。

而后坐观天下大势,以待时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