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董卓图雍州,刘备成太尉了(求追定(2/2)

看着董卓蹙紧的眉头,周毖又更生得意:人皆言董卓凶残,我却言一武夫耳;人皆言刘备善战,我却言一莽夫耳。我略施小计,就能将二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董卓蹙紧眉头,不知道周毖此时心头有这么多弯弯绕绕,担忧道:“此策虽好,但皇叔本为雍州牧,如今又立大功,未必肯前往豫州就任。反而还会让皇叔起疑心,误以为我存心针对。”

虽然董卓的确想将刘备的势力兼并,但董卓亦明白刘备不是皇甫嵩、盖勋,既不会如皇甫嵩一般轻易就交出兵权,又不会如盖勋一般果断卸任雍州牧入洛阳。

周毖见董卓只是担忧并未动怒,便猜到了董卓的心思,遂笑道:“司空勿忧,此事易耳。可表皇叔大破袁术之功,迁为太尉,让皇叔以太尉之身领豫州牧屯兵在外。”

“昔日张温讨伐边章时人在长安,先帝就派人入长安拜张温为太尉,三公不在朝也有此先例,我料刘备必不会拒绝。”

早在西苑分权时,董卓就曾提议拜刘备为太尉,如旧太尉张温一般可以不在朝中,但这个提议被刘备以年未三十就加封太尉不利于奋斗为由婉拒了。

如今周毖再提,董卓不由喜道:“皇叔立此大功,若不加封,既会让人误以为我嫉贤妒能,又会让天下人误以为朝廷赏罚不明。若拜皇叔为太尉兼领豫州牧,天下人谁敢再疑?”

周毖亦是奉承道:“司空英明。我举荐一人,可为使者?”

董卓点头:“既是仲远举荐,必有其才,不知其为何人耶?”

周毖荐道:“故车骑将军何苗长史乐隐门生牵招,如今尚在城中,此人与皇叔有旧,司空可辟牵招为尚书郎,令其出使长安。皇叔必不生疑,亦不会误以为司空存心针对。”

董卓更喜:“我有仲远相助,何其幸也。可再拟一份空白任命书,由皇叔举荐贤才出任雍州牧,让牵招一并带去长安。仲远可速办此事。”

周毖暗喜,领命而去。

待得周毖离开,董卓的笑容戛然而止。

如周毖预料,方才在提到刘备大破袁术时,董卓心头就生出了对刘备的忌惮。

刘备大破袁术,而卢植又退了袁绍等叛军。

董卓虽然是司空录尚书事,但亦要赏罚公正才能让群臣听命。

刘备有功,董卓得请奏封赏。

卢植有功,董卓同样得请奏封赏。

可刘备卢植都请奏封赏了,董卓的嫡系文武就不能委以重任了。

同意周毖的提议调黄琬回洛阳且将刘备迁为太尉兼豫州牧,实则是董卓想要趁机将亲信安插至雍州。

至于许诺刘备可以自行举荐贤才,则是董卓的缓兵之计。

等刘备去了豫州后,董卓就可以趁机将刘备举荐的贤才收买亦或者替换。

届时再将嫡系文武安插在雍州,刘备即便再不情愿也只能选择跟董卓置换利益。

“皇叔,可别怪我心狠。你在雍州,我睡不着啊!”董卓暗暗冷笑。

卧榻之侧,又岂容他人酣睡?

雍州这个大后方只有亲自掌握在手,董卓才能进可与关东群雄争锋,退可入雍州安享晚年。

若有刘备在雍州,董卓就算想退都没退路,这是董卓不能容忍的。

另一边。

周毖寻到了牵招。

昔日洛阳大乱,何苗为吴匡、张璋所杀,何苗的长史乐隐亦不幸遇难。

牵招与乐隐门生史路等人,收敛乐隐尸体,欲载其还乡,又因袁绍等叛军拦路而无法返回。

周毖遂派人助史路等人将乐隐尸体送回,牵招则被周毖留在了洛阳。

之所以如此,亦是周毖想施恩牵招以图后事。

“子经,司空征辟你为尚书郎,欲请你出使长安。”周毖将委任刘备为太尉及豫州牧一事,细细道之。

牵招面有难色,道:“恩师死于洛阳之乱,我心中哀伤,不愿为官,周尚书又何必为难我。”

刘备入长安时亦邀请过牵招,然而牵招因乐隐之死而心志颓废。

兼之吴匡、张璋又并入了刘备麾下,虽然乐隐并非吴匡、张璋二人所杀,但乐隐也因乱兵而死。

牵招不愿让刘备为难,遂婉拒了刘备的邀请,在周毖助史路等人带乐隐尸身还乡后,便独自在洛阳黯然神伤。

闻言,周毖肃容道:“子经,你岂能说此丧气话?乐长史若是在世,亦不愿看到子经如今这般颓废。子经乃乐长史高徒,又是皇叔故友。而今董司空欲对皇叔不利,子经岂能坐视不理?”

牵招吃了一惊:“周尚书此话何意?”

“我方才的话,你到底听进了几句?”周毖故作无奈,道:“迁皇叔为太尉又令皇叔为豫州牧,此乃明升暗降之计,董司空要趁皇叔在豫州讨贼之时,谋夺雍州。”

“雍州乃皇叔根本所在,若失雍州,则皇叔今后亦会为董司空所制。稍有不慎,皇叔亦可能为董司空所害。”

周毖又故意一叹:“遥想昔日,我与盖勋、种辑、刘艾、伍琼、刘岱、许靖、刘表同助皇叔,本以为皇叔会在洛阳辅佐天子安定万民,谁知皇叔志不在此,反让董司空妄得大权。”

“而今董司空欲害皇叔,我虽然是尚书但无力阻止,我之所以举荐子经出使长安,便是知晓子经与皇叔乃是故友,其他人我不敢信任,皇叔亦不敢信任!”

“子经啊,皇叔生死,可都在你一念之间啊,你难道真的要坐视不理吗?”

看着牵招面上依旧有踌躇之色,周毖又向牵招行了大礼,语气更重:“子经,逝者已逝,你应该珍惜还活着的人。难道你真想看到皇叔因你今日坐视不理而陷入危险之中吗?倘若皇叔因奸计而身死,你又岂能安心?”

牵招心神一震,下意识的想到了与刘备的过往,以及跟简雍一般受不了刘备太卷而故意以求学之名离开。

如今回想,亦如眼前。

良久。

牵招长长的呼了一口气,起身道:“何时动身?”

见牵招终于答应,周毖亦是松了口气。

若不能说服牵招去长安,周毖就得换个人去长安。

可若是换个人,周毖就不能直接说董卓要害刘备了。

本身就是为了挑唆董卓和刘备二人,周毖不会傻到再让人向董卓告密。

而刘备的故友牵招,则是绝不会私下去向董卓告密的。

“为免意外,越早越好。”周毖又加重了语气:“董司空麾下有一善谋之士,乃弘农王郎中令李儒。我担心此人在听闻我举荐子经之后,会怀疑我的意图。”

牵招凛然:“明白了。我今日就动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