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文学创作(2/2)
方堃问过兄弟俩,志愿多是靠打听,別人填什么他们就填什么,对各大高校完全没有任何了解,省外的甚至填了京城的北大。
理由是万一考上,岂不是就能去首都了!
方堃当时就无语的很,不过倒是提醒了一下他。
自己明年参加高考,肯定不会再报考晋省师范大学,上辈子已经走过的路,总不能再走一遍。
毕业后再去学校当老师?一干就是一辈子,成天跟粉笔灰打交道,方堃现在是肯定不乐意的。
他原先还在犹豫是去南方好,还是去京城,沪上好。
毕竟改开的春风首先刮到的就是南方,而且那边紧靠香江,经商环境也足够宽鬆。
可对於他这种文科生而言,或者任何一个学生而言,对於首都,对於北大,心里好像有种天然的渴望。
犹豫不决之际,方远山方远明兄弟俩给了他思路,以他现在的底子,好像真能去首都读个大学。
......
姜富有的丧事最后由两个闺女分摊出钱,置办了一口棺材。
膝下没有儿子孙子,人一死,连个抬棺材的都没。
老薑家在一定意义上讲已经绝了传承,丧事的整个流程都是他爹方汉民帮著操办的。
好处是拿了两包烟,方堃拿了一包,他抽菸的事没有瞒住,见方汉民没说什么,二哥方海胆子也大了起来。
“弟,那十块钱...”
方堃白了他一眼:“还惦记著呢,家里的带鱼草鱼鸡蛋都是钱在鸽子市场买的,已经了一部分出去,剩下的我回头打算再置办点年货,这一块你拿著。”
“也用不著这么多,咱这村里有钱也不出去,我就觉著身上装点钱踏实。”方海嘴上客气,手上麻溜接过。
二十出头马上都要成家的人了,结果两手一摸兜,比脸都乾净。
方海想快点成家,能娶到媳妇不说,经济也能独立出来。
村民大肆进山,而且区域越探越深,里面的动物简直遭了殃。
供销社年前最后来了一趟,又收走了一批,梁英侠拿著四块钱乐了好半天,可显然山上的动物不像地里的庄稼,割了一茬还能再长一茬。
方堃挺愁的,他爹娘肯定攒了他们哥俩娶媳妇的钱,可方堃想明年上半年先把砖瓦房垒起来。
借著吃饭聊閒天的功夫提了一嘴,被他老娘狠狠地扼杀在了摇篮中。
山上的野物对他来说不解渴,系统里的钱又不能堂而皇之的拿出来,真想盖个房子简直难的一批。
好在除夕最后一次进县城,方堃在许安雁家发现了新的来钱路子。
“老师,这些书是?”
“快別提了,家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进了一窝老鼠,差点把我这些书全咬坏。”
许安雁的书很多,不仅体现在量上,种类也丰富的很。
文史文学类的《古文观止》《儒林外史》《说文解字》《东周列国志》《李贺诗歌註解》。
书皮老旧,还是后翻竖排本,说文解字里的篆体跟鬼画符似的,一般人基本上都看不懂。
现代文学,像他们晋省本地梁斌的《红旗谱》,马蜂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又或者巴老爷子的《家》,矛盾的《子夜》都有,方堃甚至还看到了刚出版在人民文学杂誌第11期的《班主任》。
“老师,这本班主任最近好像挺火的。”
“那个啊,是我一个老朋友从太原寄过来的,咱们这地方现在一本难求,根本买不到。”
刘心武的《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七十乃至八十年代初中期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伤痕文学为主的文学创作主流。
方堃突然觉著,他也可以尝试著创作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