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归途与征途(1/2)

轧钢厂的春天,终於有了几分暖意。烟囱吐出的白烟在湛蓝的天空下显得不那么沉重,车间里重新响起了相对规律的机器轰鸣,虽然远不如从前密集,却透著一种劫后余生的生机。厂区围墙边,几株倔强的野草顶开碎石,冒出嫩绿的新芽。

路白站在厂门口,身上依旧是那件洗得发白却熨烫平整的深蓝色中山装。他胸前没有了大红,只有一枚崭新的“北京轧钢厂技术革新標兵”奖章,在阳光下反射著朴素的光芒。身后,是来送行的杨厂长、王守仁、周晓白,以及一群眼神热切的工人代表。傻柱头上还缠著纱布,但气色好了许多,咧著嘴用力拍著路白的肩膀;秦淮茹站在稍后一点的位置,剪短的头髮更显利落,脸色恢復了红润,眼神清澈而平静,带著全然的信任和祝福。

“路白啊,”杨厂长用力握著他的手,声音洪亮中带著感慨,“轧钢厂这条命,是你和仓库小组,还有钱教授,用命搏回来的!这份情,轧钢厂几千號人,记一辈子!回去好好学!学成了,再回来!厂子,等著你!”

“路厂长,你放心!”王守仁推了推眼镜,语气真诚,“厂里的技术革新,有我和晓白盯著!『防护膏』的標准化生產,还有你留下的几个小改小革方案,我们一定落实到位!等你回来,咱们再搞大的!”他看向路白的眼神,少了最初的审视,多了由衷的敬佩和惺惺相惜。

周晓白双手递上一个厚厚的牛皮纸档案袋,眼圈微红却努力笑著:“路厂长,这是『轧钢防护膏』项目所有的技术档案、生產记录、用户反馈,还有…还有我们按照您和钱教授指导制定的第一版企业標准草案。都整理好了,您带上。”她的声音依旧清脆,却多了几分沉稳和力量。

路白郑重地接过,如同接过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信任:“晓白,辛苦了。厂里的技术基础,靠你们了。”他目光转向秦淮茹。

秦淮茹走上前,没有说话,只是將一个用乾净手帕包著的小布包轻轻放在路白手中。路白打开,里面是几块独立包装的、深褐色泽均匀、质地细腻的“轧钢防护膏”样品,还有一小包晒乾的、带著清香的“老鴰筋”根切片——这是春天刚冒头时,她带著人去新找到的採集点挖回来的。

“路厂长,”秦淮茹的声音平静而坚定,如同淬火后的清泉,“膏子是按新標准做的,您带上。根也晒了点,万一…工业大学用得上。厂里,有我们。”

没有多余的言语,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小小的布包里。路白看著那几块代表著轧钢厂浴火重生、凝聚著无数心血的“防护膏”,再看看秦淮茹那双沉静如水的眼睛,心头滚烫。他用力地点了点头,將布包仔细收好,紧贴著怀里那个装著青丝的搪瓷缸。

“走了!”路白最后看了一眼眾人,看了一眼这承载了太多血泪与新生、梦开始的地方,转身,大步走向停在路边的吉普车。

这一次,吉普车驶离轧钢厂时,路白没有不回头。他摇下车窗,目光扫过厂门口自发聚集的工人们。他们的脸上不再是离別的哀伤和不舍,而是充满了感激、信任和对未来的期盼。老孙头、老王头…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眼神明亮了许多。

“路厂长!保重!”

“学成了早点回来!”

“咱们轧钢厂,等著你!”

工人们朴实的声音在春风中迴荡。没有鲜標语,只有最真挚的祝福。

路白抬起手,用力地挥了挥。再见,轧钢厂!再见,我的战友们!这一次的离別,不再沉重,而是带著希望的重量。

车子驶上通往工业大学的路。窗外的田野,已是一片新绿。路白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怀中的搪瓷缸带著体温,那缕青丝仿佛还残留著仓库里阳光和药草混合的气息。秦淮茹给的布包贴著胸口,里面是轧钢厂涅槃的证明。

他摊开手掌,静静躺著的不再是录取通知书,而是一枚刻著“京城工业大学干部进修班”字样的、沉甸甸的学员证。钢印依旧冰冷,却不再仅仅是诱惑,更是一份责任。

前路,是未完成的学业,是更广阔的世界,也是深不可测的漩涡。他深知,吴教授代表的思潮並未消失,工业部里关於发展路线的爭论也从未停止。轧钢厂的成功,或许只是一次特例的胜利,在更大的棋局中,他和他所代表的自力更生、立足基层的道路,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车子驶入工业大学。工业大学熟悉的校门出现在眼前。路白深吸一口气,推开车门。校园里,梧桐树已抽出嫩叶,学生们抱著书本匆匆走过,洋溢著蓬勃的朝气。这寧静的象牙塔气息,与轧钢厂仓库里瀰漫的废渣粉尘和药膏气味,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径直走向宿舍楼。推开门,宿舍里的气氛似乎有些不同。赵工热情地迎上来:“路白!你可算回来了!厂里咋样了?听说你们搞了个啥『防护膏』,把厂子保住了?太牛了!”他眼中满是真诚的敬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