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君臣斗智!房玄龄的小算盘!魏徵的震惊!(1/2)

看著眉头紧皱的长孙皇后,李世民开口回道:

“高人传道一事,也许真的存在吧,昔日孔子不也据说在梦中被周公传授治国之道与周礼吗。”

“至於高人夸逸儿有大帝之姿这事,以后看看再说吧。”

“你无需担心,逸儿所学屠龙术,也叫养龙术,全看逸儿怎么用,我相信逸儿是个品性纯良的人。”

闻言,长孙皇后点点头,心头愁绪减了几分。

……

转眼第二日。

李逸刚起床,便听见脑海中传来“叮”的一声:

“叮!满血版deepseek ai已经激活成功!”

听完,李逸愣了一下:

“满血版deepseek ai??”

“臥槽,这不是自己穿越前经常使用的一款ai工具吗?”

“这东西怎么会跟著穿越而来了呢?”

李逸想了想,猜测多半是因为他穿越前刚好在使用这个ai查询资料导致的。

“有个金手指,挺好!”

李逸乐呵呵地嘀咕一句,然后转而把关注重点放在另外的事上,那就是跟著他来的这个ai还能用吗?

如果能用的话,那要怎么用?

毕竟这个ai现在不在电脑或手机上,而在他的脑海中,原来的使用方法不一定適用。

在脑海中回想了一下自己在各种网文中看过的套路,李逸试探著默念了一句:

“打开ai!”

话音落下,他的眼前瞬间出现了一道透明的光幕。

在光幕上,有一个输入框。

这个输入框的样式,李逸非常熟悉。

因为这与他穿越前在电脑上使用这一ai的输入框,一模一样。

而看到这个输入框,李逸心中突然就有底了。

“黑火药怎么製造?”

李逸盯著输入框,默念了这一问题。

几秒之后,输入框上方的光幕出现了一大段文字:

【一、基础配方演化

?古代配方?(《武经总要》记载):

硝石60%+硫磺30%+木炭10%(標准版)。

硝石74%+硫磺26%(简配版)。

?现代標准配方?:硝酸钾75%+硫磺10%+木炭15%

二、原料处理规范……

三、混合与成型工艺……

四、反应原理与危险性……】

看著光幕上的这段文字,李逸的脸上浮现出喜悦之色。

它脑海中的ai能用,且使用方法与在电脑或手机上没太大区別。

这下妥了!

作为一个有文化的穿越者,他確实拥有很多后世知识。

但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什么都知道。

而有了这个ai的帮助,他就是行走的人类百科全书!

要在大唐混得风生水起,太容易了!

关闭ai,平復了心中的喜悦之情,李逸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前程。

在他看来,摆在他面前的最紧迫问题,就是赚钱!

有了很多很多的钱,他才能在大唐过上纸醉金迷、勾栏听曲的好日子!

他可接受不了像前身一样过穷逼日子。

按理说,他现在有了满血版deepseek ai这个金手指,可以找到很多赚钱的办法,想要赚钱应当不难。

然而。

此时摆在他面前,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他没有原始启动资金!

按照前身的记忆,前身在父母过世之后,一直是由秦天策养著的,自己没有任何赚钱能力,没有赚过一分钱。

而秦天策大部分时候是给前身送来食物与衣服,直接给钱的时候很少。

並且就算给钱,也给得不多,这就使得前身没攒下太多钱。

“得儘快赚到第一桶金才行!”

李逸不停思考著,想找到能快速赚到一笔钱的办法。

只要有了启动资金,后面的事就好办了,他能轻鬆赚到更多钱。

虽然从前身记忆中,他得知秦天策不希望前身经商,担心影响前身的前程,但李逸並不放在心上。

他又不会自己入商籍,拋头露面经商的事,钱找人做便是。

再说,他有ai,可以帮助大唐点亮各种科技树,想要谋一份光辉前程太容易了。

比如,把黑火药这种大杀器弄出来献给朝廷,李世民最次也得给他封侯。

当然,这个念头他也就想想而已。

黑火药这种东西,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弄出来的。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他不敢保证献上黑火药之后,皇帝会不把他关起来天天造火药。

真要谋前程,把曲辕犁献给李世民就足够了。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李逸很清楚自己现在最重要的事,还是儘快赚到第一桶金。

在心中理了一下思路之后,李逸出门离开了家。

而在暗中保护他的百骑侍卫,自然也跟了上去。

……

皇宫。

太极宫。

两仪殿。

李世民召来了房玄龄与魏徵。

今日,他要与两人商议改革大唐科举制度的事。

或者说,是要把李逸所说的那些完善大唐科举制度的措施变成朝廷正式决议,然后儘快实行下去。

很多人有误解,以为古代皇帝大权独揽,可以乾坤独断,想要推出什么政策,便可以推出什么政策。

但实际上並非如此。

起码,在当下的大唐,是不行的。

在大唐,国家政令的產生过程,是一个集体决策的过程。

首先由中书省擬出初稿,上报给皇帝,皇帝如果同意,就批一个字“敕”。

初稿返回后,由门下省审查,如果同意就交由尚书省执行,如果不同意就写上自己意见返回中书省重议,这叫“涂归”,也叫“涂驳”,初稿再由中书省复议。

也就是说,门下省掌握有副署权,没有它的同意,这道圣旨是发不出去的,即便是皇帝已经同意的也不行。

可以看出,按照这个流程,尚书省是个纯粹的执行机构,真正有决策权是中书省与门下省。

后来,为了提高办事效率,中书省会在擬旨前与门下省共同商议,儘量事前取得一致意见。

他们开会的地点,就叫做“政事堂”,参加会议的人数可多可少。

最少时仅尚书令和门下侍中二人,有时因为討论问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人数可达十余人。

所以,在大唐初期,中书令和门下侍中权力最大,被称作“真宰相”。

而李世民之所以召来房玄龄与魏徵这两个人,就因为房玄龄是当朝中书令,而魏徵是门下侍中。

李世民想要改革大唐的科举制度,得先与房、魏两人沟通好,然后由这两人召集两省官员在政事堂商议。

“两位卿家,今日朕召你们前来,是为了科举之事。”

“此次科举作弊,暴露出本朝科举制度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朕打算对其进行完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